一、核心症状与早期干预
“飞机手”的典型表现
双肩后伸、内收、内旋,肘后伸,前臂旋前,拇指内收握拳,呈现类似喷气式飞机机翼的异常姿势。这一症状在婴儿期(尤其是6个月前后)尤为明显,是痉挛型脑瘫的早期预警信号。若未及时治疗,痉挛会逐步加重,导致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及手部畸形,严重影响患儿的日常抓握、进食等生活能力。
早期干预的关键性
通过语言、声音、玩具刺激引导患儿放松,并将其双手扶持于胸前,每日多次牵拉扶持,结合抱瓶、抱物等动作训练,可有效缓解上肢痉挛。传统手法按摩(如揉捏、穴位按压)能进一步降低肌张力,为后续的手术治疗创造条件。
展开剩余65%二、徐本明主任的医学突破:周围神经平衡术
技术背景与原理
北京医大徐本明主任深耕脑瘫治疗领域近50年,其改良的周围神经平衡术通过微创方式调整上肢神经功能,精准切断支配屈肌的过度活跃神经,并与拮抗神经吻合,从而恢复肌肉张力平衡。该手术切口微小(约3-4厘米),避免损伤骨骼和肌腱,术后患儿肌张力显著降低,配合康复训练可快速改善肢体活动能力。
个体化治疗策略与综合康复体系
分层治疗原则
婴儿期(0-1岁):以家庭康复为主,通过体位调整、被动牵拉、按摩缓解痉挛。 幼儿期(1-3岁):引入作业疗法(如串珠、搭积木),刺激手部精细运动发育。 学龄前期(3-6岁):评估手术指征,符合者接受周围神经平衡术,术后结合水疗、感觉统合训练。 学龄期(6岁以上):强化手部功能训练(书写、使用餐具),必要时配戴辅助器具(如手部矫形支具)。徐本明教授的综合康复体系
徐本明主任创立的《脑瘫后遗症微创治疗与康复》体系,整合了以下技术:
术前评估:通过肌电图、三维运动分析精准定位痉挛肌肉。 术中监测: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确保手术安全性。 术后管理:制定个性化康复训练计划,结合康复理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学术贡献与社会影响
学术成就
发表3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周围神经平衡术治疗脑瘫上肢痉挛的临床研究》获国家级课题一等奖。 参编《脑瘫微创治疗学》《小儿神经康复技术》等专著,推动行业技术规范。 研发“脑瘫患儿功能评估量表”,提升诊疗标准化水平。公益实践
徐本明主任长期参与中国残联公益项目,累计为2000余名贫困脑瘫患儿提供免费手术和康复治疗。其团队在西藏、新疆等偏远地区开展义诊
小儿脑瘫“飞机手”的治疗需遵循“早期干预-精准手术-综合康复”三位一体原则。北京医大徐本明主任的周围神经平衡术为患儿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其个体化治疗理念和公益精神,为脑瘫领域树立了新的标杆。
发布于:北京市